世界名山-隱峰 - 加歇布魯Ⅰ峰 8,068公尺

All 8000m Peaks
喀喇崑崙四巨頭之二



加歇布魯Ⅰ峰(隱峰)GASHERBRUM Ⅰ(Hidden Peak)
加歇布魯Ⅰ峰(GASHERBRUMⅠ,8068m)是加歇布魯山群中最高峰,在地球最高峰中排第十一位,喀喇崑崙山脈第二高峰,僅次於K2峰。
加歇布魯Ⅰ峰原來代號為K5,又稱〝隱峰〞--西元1892年康威(William Martin Conway)訪阿布魯里冰河時所稱,取此峰隱閉深入,自外難發現其真面目。
〝加歇布魯〞係帕地住民所稱〝加歇〞(Rgasha)—美麗〝布魯〞--山,二個語意合起來就是〝美麗的山〞。
G.O.Dyhrenfurth 在其「第三極」(To The Third Pole)一書中,聽過帕托羅地區的住民提過〝榮光之壁〞(Shining Wall)。不過,〝Shining Wall〞的山名可能來自加歇布魯Ⅳ峰南壁雄麗的山容。

加歇布魯山群是喀喇崑崙山脈當中位置偏遠的高峰所組成的山群,位在長達50公里帕托羅冰河谷的東北端,向南開口,形成一個半圓弧環繞南加歇布魯冰河(South Gasherbrum Glacier)。
加歇布魯山群族擁六座七千公尺以上高峰,除加歇布魯Ⅰ峰以外(其兄弟峰以G簡稱),以反時鐘方向依序為GⅡ(8,035m),GШ(7952m),GⅣ(7,321m)及GⅤ(7,003m)。
GⅠ與GⅡ,位置最東,GⅠ也是山群中最高峰--加歇布魯Ⅰ峰與加歇布魯Ⅱ峰的北邊與東邊目前跟巴基斯坦,中國仍舊有國界上的爭議。

1936年,法國H.De Segogne 領軍的10人探險隊試圖首次登峰,從大吉嶺調來35名雪巴,因強風及雪崩受阻,最高到達6,800公尺的第五營。
1958年,一支Nich Clinch帶領的六人美國登山隊伍首次登上隱峰頂峰,登頂者為Pete Schoening 和Andy Kaufman兩位。
此峰也這是第一次在8000公尺巨峰以純粹〝輕捷的登山方式〞(Alpine Style)成功登頂的試煉場,1975年8月,奧地利Reinhold Messner 和 Peter Habeler有這個想法並付之行動 採用了盛行在阿爾卑斯山的登山方式-〝Alpine Style〞來進行8000公尺峰的登峰。

加歇布魯Ⅰ峰並不是一座熱門的8000公尺峰,8000公尺峰登頂者表上僅排上第十位,登頂者人數不到200人(至2007年),此外身故人數也是8000公尺峰中較少,可能的原因是因為對付這座山峰都是真正經驗豐富的登山者。

早期的探險西元1889年9月2日,楊赫史班(Lt.H.H.Younghusband)從北方的Oprang河(Shaksgam)遙望加歇布魯山群,往後幾天又進到加歇布魯冰河末端,從Aghil Pass 首次看見加歇布魯山群。然後從Urdok 冰河上到Saltoro Pass,抵達加歇布魯東方。

1892年,康威(W.M.Conway)抵Vigne與Baltoro 兩冰河匯集的Concordia,當大隊再抵Golden Throne(Baltoro Kangri 7312m)的西脊,看到「隱峰」(Hidden Peak)- 加歇布魯Ⅰ峰的山容。
1909年,阿布魯里公爵的探險隊從Sella Pass(6159m)看到GⅠ,GⅡ及GШ指向北方的山壁。從新娘峰(Chogolisa,7654m)也穫得一個好視野,7月18日,是時公爵,Emil,Heri Brocherel 與J.Petigax 上到7400公尺處,阿布魯里公爵注意到GⅡ與隱峰似乎有一道山脊相連,甚至於與Broad Peak之間也沒中斷的相聯。

1934年6月26日,瑞士G..O.Dyhrenfutth帶領的多國籍隊伍,在阿布魯里冰河設下第五營,德籍H.Ertl與瑞士籍A.Roch二人加上三名高地揹伕從南方探勘。
兩人爬上UrdokⅠ(7200m)下垂的西南脊,上到6500公尺高點。上方從6703m高點到GⅠ峰之間是廣大的一片雪原。之後,國際隊又探訪南加歇布魯冰河,向
GⅠ的西側尋找「登頂之路」。6月30日,小心翼翼通過巨大破碎的冰河,這是六座G峰所拱衛的冰河原,隊員沿冰河左岸僅僅推進到GⅠ西脊的尾閭為止,高度約6250公尺。從此地的右手方可以看到Gasherbrum La(6600m),GⅠ的北北西脊近在眼前。

1936年,法國H.De Segogne 領軍的10人探險隊試圖首次登峰,從大吉嶺調來35名雪巴,因強風及雪崩受阻,最高到達6,800公尺的第五營。

登頂的榮耀


1958年,一支Nich Clinch帶領的六人美國登山隊伍首次登上GⅠ頂峰,登頂者為Pete Schoening 和Andy Kaufman兩位。5月18日飛抵Skardu,6月6日,在南加歇布魯和阿布魯里兩冰河交會處設下基地營;6月13建立第一營,位在1934年探勘西南脊腳下,海拔5,300公尺,距基地營8公里。選這條路線比較短(相對上加歇布魯鞍部接西北脊路線),卻比較陡。在西南脊上一處冰丘建立第三營,此處也是1934年到達的最高點,高度6,600m,時間大約是6月22日。向上又分別設下第五營及一個過夜的營地(7,300m)。
7月4日,在第四營(6850m)Clinch,T.O.Nevison博士和R.L.Swift留守支援下,A.J.Kauffman 和Schoening兩人戴上氧氣設備,越過長達四公里深雪之路登頂GⅠ。
這支首登GⅠ隊伍是由美國登山俱樂部(AAC,American Alpine Club)所贊助成行。有趣的事,這一對登頂者所穿的雪鞋是取自糧食箱的合板與冰爪做成的代用品。
多年前,Dyhrenfurth便提議在這種高海拔的雪原上使用雪橇應該很管用。
相隔十七年後,GⅠ才有第二登,但是這座山的第二登卻非比尋常,對未來整個大喜馬拉雅(包括喀喇崑崙山脈)的登山運動造成十分深遠的影響。

老方法,新嘗試--Alpine Style

1975年8月,奧地利Reinhold Messner 和 Peter Habeler 採用了盛行在阿爾卑斯山的登山方式-〝Alpine Style〞來進行8000公尺峰。
這是第一次在8000公尺峰有這個想法並付之行動的隊伍。
〝其實這是一項傳統的登山方法,200年前,登山活動才剛開始,在阿爾卑斯山上結合了各項技術發展出來的登山方式。〞Messner 在All 14 Eight-Thousanders一書中說明Alpine Style的運作方式:〝從山腳下向上攀登,到達山頂然後下山回來,中途可能需要宿營也可能不需要宿營。帶著自己的裝備,沒有開路造路的準備動作。〞
為了實現一個夢想,最重要的是以顛覆的態度勇敢的去思考。
Messner思考的重點是這種傳統的登山方式可以移植到所有8000公尺峰嗎?。
在此之前,所有在喜瑪拉雅探險登山的隊伍,通常規模龐大,沿路架設一連串營地,保護性的繩路,配備大量的高地挑伕,這些全都耗時,費力又很花錢,不是一般人承受得起。
當時的Messner雖然略有名氣,依靠登山教學,演講與出版等的收入來維持必要的經常性開銷,但是相對籌辦一支遠征隊的鉅資就顯得非常不夠,這項經濟因素也是促使Messner另類思考的一個開端。
不過,這些都不是原創性想法的重點。雖然Alpine Style是一種相當老的方式,但是畢竟在喜瑪拉雅山脈還未有人試過成功呀!(依Messner的看法,過去有1954年的Cho Oyu,1957年的Broad Peak兩山的輕量化登頂,但是這兩山距真正純粹的輕量化登山方式-Pure Alpine Style-還有一大斷距離。)
這箇概念已在腦海裡打轉多年,一直到1975年,從巴基斯坦興奮的收到加歇布魯Ⅰ峰登山許可,他的願望終於可以付之實現了。

這兩名奧地利人帶了13名挑伕及一名隨從官,7月13日自Skardu啟步,7月25日建立基地營,隨後向前作了三次勘查,上到GⅠ, GⅡ兩峰之間,高度6700m,並運上必要補給品。
1975年8月8日,以加歇布魯Ⅰ峰為試煉的場地,選了現今著名的西北面的一條新路線,兩人從基地營出發攻峰,上登到5900m的第一營,次日繼續上到7100m的肩部,8月10日兩人花了6小時登上這座8000公尺巨峰,向世人宣告在喀喇崑崙的純粹Alpine Style。他們背負著所有路上以至登頂過程中的個人物質,路上就地宿營(bivouacs),沒有先期的造路,不使用氧氣輔助設備,兩人不用登山繩聯結。
這座巨峰湧起了一股清新的氣流,把攀登8000公尺巨峰的風氣推向一個不一樣的境界。GⅠ也是Messner的第三座八千公尺峰。
輕量化是Alpine Style 的內容之一,但是當年的長統雙重登山鞋(double boots)都是皮革製品,以今天的眼光來看,登山杖不但不好用,也很累贅,營帳那更是笨重;所有個人裝備比今天我們所使用其重量都是加倍重的。

隨後幾年,歐洲諸國陸續開拓了GⅠ登峰新路線--西南脊(1977,南斯拉夫),南脊(1980,法國),北面(1982,德國),以及1984 GⅠ, GⅡ兩峰的連峰縱走,1984年6月,Messner與搭擋H.Kammerlander兩人費時一週,連袂縱走GⅠ與GⅡ連峰,締造了兩座8000公尺峰不中斷連登的歷史記錄。

此外,有1981的日本隊的史上第六登,1982 史上第一位女性登頂(德籍Maarie-Jose Valencout)及第一位巴基斯坦人Mohammad Ali的記錄。
從8000公尺山峰Sylvan Saudan以雪橇滑降回基地營的創舉,為這座美麗之山增加一則英雄式的記錄。1985年,Escoffer以驚人的速度創下了自基地營登頂回基地營僅21小時的記錄。同年Di Federico作了單獨登頂。
基本資料


座落:喀喇崑崙山脈,帕托羅山系
位置: 東經76°41' 48"
北緯35°43' 30"
早期編號:K5
標高: 8,068公尺/26,469呎
排名:第11位
山名由來:〝隱峰〞--西元1892年康威(William Martin Conway)訪阿布魯里冰河時所稱,取此峰隱閉深入,自外難發現其真面目。

最常採用的路線是由西面指向〝Japanese Couloire〞,即位在西北面的頂部。1958年首登路線是循由東南的Spur Peak(6703m),然後通過漫長的東南脊登頂。

自1934年到達的山脊腳下算起,登頂的總高度為2,765公尺
從南加歇布魯冰河第二道冰瀑上方算起,登頂總高度2,165公尺

登山規費

巴基斯坦觀光部公佈今年(2008年)延續登山規費減半等相關優惠措施,內容如下:
1. 6,500公尺山峰以下零規費
2. 原收費用10%-位在Chitral,Gilgit和Ghizar地區的山峰,Spantik/Golden peak除外。
3. 原收費用的5%-冬季時期(12月~2月)對所有山峰。
4. 上面的(1)和(2)項之外,對所有山峰2008年繼續實施登山規費減半。
5. 帕托羅地區以外,可以不須隨從官員(LO)服務。

原定登山規費
1. K-2 8611m $12,000 七人,增加一名$2,000。
2. 8001-8500m $9,000,增加一名$2,000。
3. 7501-8000m $4000,增加一名$500。
4. 7001-7500m $2500,增加一名$400。
5. 6501-7000m $1400,增加一名$200。
6. 到6500m $1400,增加一名$200。

登山季節

一般登山季節集中在6月到9月。
還未曾有人在冬季攀登此山,這個地區的冬天極冷,有高度雪崩的風險,深雪導致運補困難,就這幾個上加因素,大部份的登山者可能因此卻步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紀念 徐慶榮 黃仲杰

水磨坑溪的發現之旅